90后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与审美共性
社会学家把二战后每十年分为一个阶段加以研究。在全球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充分感受到市场经济法则、强力的竞争机制、社会资源有限、物质的迅速膨胀和对个人关注的骤然放大,最终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断裂的一代”。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重大转折,比之前的艺术运动更为彻底,因此引发了广泛的困惑。
当90一代艺术家陆续进入30岁,松美术馆举办了1990年代艺术家群展,尝试全面地审视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不可逆的文化转向,首次以群展、采访和出版的方式,聚焦新世纪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环境对“断裂的一代”的深刻影响。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展期:2022/08/20-2022/12/04
地址:松美术馆
策展人:崔灿灿
艺术家:费亦宁、郭宇恒、侯子超、刘昕、马海伦、蒲英玮、史莱姆引擎、孙一钿、王梓全、袁可如、张季、张移北、张月薇、张子飘
崔灿灿看待90后艺术家的作品时并没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比起“评判”,他更倾向于“研究”,试图创造和寻找一个新的价值框架。90后在审美意识形成阶段直接和深刻地与全球化潮流发生了关系,“断裂的一代”展览涉及的14位艺术家中,有11位是“海龟”,他们的艺术“脱域”并非单向,而是包含了从海外归来面对国内环境存有未知的双向困惑。正如张月薇在《从移动的错位到凝固的错位》中所写,“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和对时间的感知总会在生命的进程中发生改变。时间的绵延在流转迁移时断裂;时间的裂缝也在我们踏入新的环境时被放大。”
“断裂的一代”展览筹备历经近一年,而事实上早在2014年,策展人崔灿灿就曾试图组织一些艺术家进行同一主题创作,但最终发现这种外在的“组织”是难以实现的。直到他看了大量艺术家个展,收集了足够充分的“碎片化”艺术和审美视角,进而串联起了多维的、相对完整的90后艺术家审美立面。
困惑:全球视野
和个人碎片
张月薇的作品表达了“第三文化居民”与“数字原住民”双重身份下体验到的分离。
「张月薇」
她的创作审视我们主观地赋予意义与价值的方式,并直面数字信息时代的种种矛盾。冈布茨、莫比乌斯环、地图投影等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晦涩符号常见于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富有逻辑、抽象而冷静的画面。多元的视觉符号及图像碎片细密交织,而这些元素往往来自庞杂的语境。符号元素在张月薇的作品中相互碰撞、波动、交错、失衡,与画作背景中的重复性、确定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张月薇展厅现场
而在清华读完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的刘昕,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又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目前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的艺术策划人。
「刘昕」
她的作品不仅存在地域变换所带来的影响,还有跨界学习的自由度,她对非有机物的物质性有独特偏好,因此作品多以太空为主题。但她的创作内核是向内的,探讨当人类离开地球时,回望自身而得到全新的认识。
刘昕,骸 II
火箭残骸钢体,2021
97x51x51cm
鸣谢阿那亚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唯一一位00后艺术家郭宇恒的作品则展现了千禧一代超越地域限制,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的自我存在。
「郭宇恒」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我”,但她的肖像本身被淹没,转变为无数感觉的集合体。郭宇恒给了自己一个想象中的名字——SKIRUA,她穿越时间线成为不同社会现象的拟态、成为不同身份的动漫角色,最后迷失于自身之中。在幻想中“我”通过对“自己”加工、改造、生育、切割、对决等使得“我”能够不断地循环。她臆想世界是一个个魔女的结界,封存着无数交织的感受。
郭宇恒,自厌游戏
布面丙烯、数码制作,2022
420x200cm(140x200cmx3)
90后一代真切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快速膨胀,无可避免地呈现出时尚化、消费化特征。在批评者看来,这个时代似乎因为消费主义变得更小了,人们追求趋同的品牌、热爱超出自身价值的logo,同时又焦虑于这种流行化的趋同,艺术也无法免俗。然而在崔灿灿看来,“每一种面临危机的新艺术,最终都以它天生的‘缺陷’,拓展了艺术的可能性和边界”。
松美术馆“断裂的一代”展览现场
20世纪90年代,“玩世和政治波普”面对过同样的命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构世界并自我消化,而“断裂的一代”也在尝试找寻方法度过新的危机。
解构:
时尚化、消费化的时代
马海伦借由纽约的时尚摄影镜头重新发现故乡新疆:在艺术家2018年以来的探索性时尚作品中,表现出对新疆潮流文化、女性时尚和新一代90后00后个性的浓厚兴趣和观察。
「马海伦」
2018年回国之后,她将视野投向对家乡普通人的关注,她创造性的作品也为观众接近新疆提供了新的窗口,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了解这片土地。
马海伦,新疆时尚指南
布面艺术微喷,3+3+2AP
80x120cm,2020
鸣谢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孙一钿则选择用更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视觉语言呈现“物”,进而暗喻背后的劳动与生产,揭示超消费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内在机制。
「孙一钿」
孙一钿展厅现场
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善良共同运营的史莱姆引擎通过对既有现实的戏仿与重构,以一种整合式的拼贴美学缔造出新的现实。
「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善良」
史莱姆引擎善于将艺术集合,并穿插、安置于日常经验之中,并对当下所处世界中的结构与秩序作出批判性反馈。
史莱姆引擎,艺术就是合作
CG视频 4K
由Rising – Melbourne 委约创作,1/6
6’14”,2022
鸣谢没顶画廊
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一亿,此时90后一代正值青春期,电子科技的发展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断裂的一代”的世界终于从“自然现实”蜕变为“电子现实”,他们“通过电子屏幕、印刷、数字光感通道中发现世界”,“电子色”于是成为这一代人最通俗的视觉特征,其审美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
藏匿于社交网络的
审美意识
侯子超通过包括绘画和装置在内的多种媒介,呈现当下文化语境中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关系。
「侯子超」
他利用图像语言强调人造景观与真实自然的距离,以及徘徊于安稳花园与欲望荒野之间的理想环境。在电子图像观看习惯与艺术家绘画行为的对峙中,隐藏着古代占卜与数据算法间复杂且个人化的表达——通过图层的堆叠与信息提取,从而实现“混乱”画面与抽象意向间的微妙平衡。而风景对于侯子超来说,像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数据库,掏出几个字符,便能组合成这个“理想的景观”。
侯子超,危能又饱怒必须游
布面丙烯,2022
200x220cm
鸣谢SPURS画廊
王梓全则呈现了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并⽤三维软件模仿真实世界中的荒谬。
「王梓全」
他通过叙事性的计算机影像以及装置,在虚拟和真实空间进⾏复制和粘贴。
王梓全展厅现场
费亦宁“共生与爱”的主题在互联网语境下显得温柔而富有故事性,她通过推想叙事结合虚幻与真实,尝试探问后人类时代背景下可能的另类生存状态。
「费亦宁」
她的影像和雕塑中反复出现一种放弃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幽灵植物”——锡杖花(monotropa uniflora),它完全依靠着菌根网络与其他草木相连而获得生命必需的能量,这株小小的植物在回问人类:“我们会那样信任所处的社群网络吗?”这是在互联网浪潮里成长起来的人所面临的母命题之一,这一代人在稳定价值观形成之前认识了社群网络,但对社群网络的认知也并非幼年的潜意识里被植入的,因此「共生」的概念需要被重新梳理。
费亦宁,爱与干扰 I
聚氨酯,纸浆,石膏,丙烯,2022
93x50x144cm
策展人崔灿灿从14位参展者和众多90后艺术家的访谈和资料中,罗列出100多个这代人的关健词,最终选出“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在时间、空间被技术重新定义的时代,当代艺术家审美似乎难以达成共识,但某种意义上,这种“断裂”形成了新的审美共识。
撰文 / HMY
编辑 / 潇潇
新媒体执行 / JESSICA
图 / 松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