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斯科·索迪,从无限自由出发
博斯科·索迪:旷野之外
展览现场
心向自然 旷野之外
如同展序中所提到的,博斯科·索迪从未停止对大地的探索,万物皆是他的缪斯。流淌着新大陆的血脉,他跨越洋流寻找氤氲在不同土壤里的色彩。在他眼里,浩瀚宇宙是黑色的深邃,偶有紫色星辰点缀;盘古地壳下,炙热熔岩燃烧不绝,淬炼出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绿松蓝则是母亲的最爱,是故土的碧波,也是他对遥远东方的想象与亲证,以及文人山水的超然之境······
博斯科·索迪以天然材料创作的大型肌理绘画和装置作品闻名。他注重创作的过程,并在其中专注于对材料属性的探索,打破并超越了观念的壁垒,重塑了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结。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艺术家与其创作原料之间对话的记忆与遗留物。他作品的原料如木屑、火山石和黏土,均未经加工,来源于自然。黏土雕塑则通过手工塑形和自然风干后,再放入简易窑内烧制。他认为,黏土不仅是南美洲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见证了全人类的历史。制陶过程中涉及水、木、火、土四种自然界最基本的元素,将人类重新与自然紧密连接。
此次展出最大的一件装置作品是博斯科·索迪在佛山现存最古老的龙窑——南风古灶烧制的场域特定装置。该装置由逾千件佛山当地粗制陶泥烧制而成的砖块组成。龙窑的柴烧技艺至今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佛山当地手工艺人代代相传。柴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落灰和窑内多变的温度,使每块砖都呈现出独特的色彩、纹理和釉色。手工技艺与自然材料在此和谐而随机地互动,正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哲学。
特别委任创作过程
佛山南风古灶龙窑柴烧,2024
艺术家深受东亚侘寂美学影响,希望在作品中传达残缺、天然、质朴的美。散落在展览现场的一个个大型球体雕塑重达百公斤,在手工塑形后,需经历7个月的自然风干,再经过16至24小时的窑烧才最终完成。许多球体在过程中因无法承受高温而爆裂,顺利完成的作品则在表面呈现独特的裂纹。
博斯科·索迪更善于从色彩的单纯性中发掘动人的情感力量,无论是保留材料本身颜色的黏土雕塑,还是色彩明艳的木屑画,色彩在他的作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2019年,博斯科·索迪在中国香港驻留期间,被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深深吸引。他决定以这种颜色为基调创作一系列木屑画。他说:“青绿让我产生各种联想,引我入梦。这是墨西哥加勒比海的颜色,是阿瓜阿祖尔蓝水瀑布的颜色,是尤卡坦半岛岩洞井的颜色······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将梦境与记忆中的青绿作为我宇宙的核心。”
《无题》,博斯科·索迪
布面综合材料,81×100cm,2019
致谢艺术家及卡斯明画廊
《无题》,博斯科·索迪
布面综合材料,81×100cm,2022
致谢艺术家及卡斯明画廊
《无题》,博斯科·索迪
布面综合材料,185×185cm,2023
致谢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
《无题》,博斯科·索迪
布面综合材料,186×186cm,2022
致谢艺术家及卡斯明画廊
此次展览所展出的部分单色木屑画呈现出极致的高饱和色彩,反映出博斯科·索迪对材料和颜色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令人印象深刻,其核心在于与天然材料的直接接触,不使用任何绘画工具,仅用双手塑形。他继承了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画派的创作理念,身体即兴的移动和材料随机形成的图案与肌理,使艺术回归创作行为本身。展览之际,我们与艺术家进行交流,探索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
对话
博斯科·索迪
你在创作中使用多种材料,如木屑、大理石粉末、沙子和砖等,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这些材料的使用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形态。为什么想到让这些不同的材料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它们对作品的质感和表现力有何影响?
博斯科·索迪:因为天然材料更加不可预测。这在侘寂哲学中很重要。材料在时间流逝中所获得的痕迹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材料本身如何老化、如何变化,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所以我更喜欢使用天然材料。当然,有时我别无选择,只能使用一些更工业化的颜料,但总体而言,我偏爱那些不可预测的颜料和东西。此外,除了自身的变化外,它们还会根据天气变化,作品的效果尤其受湿度影响。我喜欢天然材料这样的特性,这使我的作品更加独特。
你在不同地域创作,如墨西哥、纽约和希腊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你的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在不同环境中创作的体验是怎样的?
博斯科·索迪:我不会太多地去刻意建立这种联系。每次访问一个国家或新的地方,总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对我来说,这些影响并不是有意识和目的性的。我相信这次来中国的旅行也带来了很多灵感,我会观察到许多东西,但这些影响都只存在于非常潜意识的层面。我很喜欢创作场域特定的作品。当我看到自己在中国香港创作的画作时,脑中会浮现当时的记忆,就像回忆中祖母为自己热的牛奶一样。我常常不记得特定作品创作的时间,但我总是会记得创作的地点和当时的情境。
无论是你在墨西哥瓦哈卡州的Casa Wabi工作室创作黏土雕塑还是这次在佛山南风古灶龙窑柴烧,能否谈谈这种就地取材对你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影响?
博斯科·索迪:当我看到这些砖块时,我能感受到它们与中国有着深刻的联系。尤其是当你对比在中国烧制的砖块和在墨西哥制作的砖块时,会发现它们的质地有很大的不同,不光是因为黏土类型不同,在这里所使用的龙窑烧制温度也更高。这种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微妙差异让我感到非常迷人。
你的作品多采用自然风干的方式进行处理,你如何看待时间在材料上的作用和痕迹?
博斯科·索迪:我所使用的木屑、黏土、颜料、纤维等,都是非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因为天然材料更加不可预测。这在侘寂美学中很重要。在创作中放弃控制的欲望,允许时间的流逝和偶然性为作品赋予独一无二的面貌,这才是我的创作哲学。除了材料自身的老化和蜕变外,它们还会根据天气和气候的改变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天然材料这样的特性让我的作品更加独特,即便是我本人也无法再创造出两件同样的作品。
你强调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结,并且尽量不使用画笔或其他类型的绘画工具,而是依靠双手进行创作。能否谈谈这种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带来的独特体验?
博斯科·索迪:我作品的核心在于其创作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关乎触觉和身体的体验。对我而言,创作始终是我自身与材料之间的一种能量交换,而这本身就是我的疗愈过程。因为从小就被诊断为多动症和阅读障碍,我的母亲每周两次送我去参加艺术疗愈课程,以替代药物治疗。创作从此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生产,而是过程中的专注。不管是混合颜料还是搬运材料,我作品的创作过程都需要大量身体的参与和劳动,而这些都给予我安定与平静,让我与自身重新连结在一起。
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有即兴创作的成分?这种即兴性对作品的最终呈现有何影响?
博斯科·索迪:在创作时,我从不过多思考,完全跟随自己的直觉。其实我很难回忆起过程中的细节,因为我完全凭直觉和灵魂的指引创作,只是很随意地围绕画布抛撒材料,加入颜料和纹理,让作品自然地生成。如果创作变得单调和重复,那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你在色彩方面进行过哪些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影响你的创作的?
博斯科·索迪:这并不是刻意的研究和选择,我只是不断地进行实验。我在旅行中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当地的集市寻找颜料或是当地人用来上色的材料。当我发现让我产生兴趣的颜料时,我会买上几百公斤,带回纽约进行实验,观察将它们运用于作品中时所产生的效果。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创作过程中非常有趣的一环,是旅程的一部分。我从来都不是那种打电话给供应商说“给我送点这个,给我送点那个”的艺术家。
这次在和美术馆的展览中,你的特别装置使用了佛山南风古灶龙窑生产的砖块,如何看待这种技艺的文化传承和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博斯科·索迪: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回馈社会,创造一个比我们出生时更美好的世界。我深知艺术的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与自己,与所有的人类、自然和宇宙重新连接在一起。这也是我决定创立Casa Wabi的原因。年轻艺术家的职业道路是极其艰难的,我对此深有了解。我想通过当代艺术与当地社区的对话实现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你是否认为作品的名字会限制观众的理解或赋予作品特定的倾向性?
博斯科·索迪:我很少给作品命名,因为我希望观众可以从自身出发来解读作品。如果我给一幅画取名为“太阳”,他们会说:“是的,它看起来就像太阳一样。”如果我又说是“熔岩”,他们也会说:“是的,这看起来就像熔岩。”这使作品的解读变得非常僵化。我希望观众可以努力去阅读作品,而不是仅凭标题去感知,因为我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的理性表达。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感官,通过节奏传递情感,而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就算我在极少的情况下给作品命名,那也只会是非常抽象的标题。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你最享受或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你希望观众在与这些作品互动时,能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
博斯科·索迪:我喜欢为我的作品创造让它们脱离自身原有环境的机会。我决定在这样难得的契机下用这些在中国烧制的砖块重现自己之前的所有相关作品,希望这可以成为一场对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