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character

邢丽

Helen Xing

时尚传媒高端生活方式品牌事业部、Robb Report Lifestyle品牌总经理,全媒体内容官

张海翱:建筑设计中的“人间烟火”

时间:2024-02-28 11:16 来源:互联网


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和问题不断的乡村改造中,如何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文关怀?张海翱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建构,他力图以渐进式的改造手法和针灸式的微细干预激活空间,进入“日常性”的复兴,最终重现具有文化深度和当代生活气息的“人间烟火”。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

奥默默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张海翱



“人间设计”以人为本


从一开始,做贴近百姓生活的公众建筑设计并不是张海翱的最初志向。一次偶然的机遇让这件事情发生了转机。获得过业内众多建筑奖项的张海翱,在寻求大众媒体拍摄其引以为傲的作品“北京APEC峰会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时,意外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对方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设计和老百姓的关联非常弱,促使他开始反思:权威项目和百姓项目是否存在背离的关系?为什么投资巨大的城市建设老百姓不喜欢?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建筑设计?


图片


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发展前景受限似乎已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年轻的建筑从业者信心受挫,公众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认为“建筑设计的价值不高,受众面窄”。诸多原因叠加,张海翱开始探索如何借助媒体力量,让更多人理解建筑设计,并知晓通过建筑设计是可以去改变人们的生活的。“改变生活并不是做高高在上或者微不足道的东西,有时候仅是通过设计的方式去改造某个建筑单元,如一个楼道或者一个极小的户型,既满足功能的使用,也能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更舒适,获得心理上的快乐,带来健康的心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自此,张海翱开启了他的“人间设计”之路。所谓“人间设计”是指贴近百姓的生活,强调公众的参与度,实现设计与人的共鸣。如同他在一档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中呈现的那样,每一个设计案例都是在城市中最小的“家”的尺度上进行的。


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应着高密度城市下不同的社会矛盾。如机械车库之家,解决的是高额房价下,一对刚毕业的年轻夫妻如何解决极小的空间和极大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最终张海翱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设计手法,采用机械车库的方式,将原本20平方米的空间拓展到了120平方米,同时满足了这对年轻夫妻所要求的聚会功能、工作功能、学习功能。“宠物之家”解决的是母子二人和40余只宠物混居共生关系之间的矛盾。当宠物数量过多的时候,如果自由地散养,则人宠混居转变为互相争夺空间的矛盾;如果转为“监狱式”隔离养殖,则失去了原有宠物与人类互动的平等性。因此张海翱借鉴了柯布西耶的人类高密度生存模型“马赛公寓”,设计了“猫的马赛公寓”,首先对整体功能分区重新梳理,人的生活空间与宠物空间相互咬合,形成了阴阳的两个空间体系。客厅、次卧和主卧形成人居住的空间,走廊加上院子中的两个小屋形成宠物的空间,两个空间相互咬合渗透。


图片

宠物之家,上海


在张海翱看来,“人间设计”并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而是真正从人的生活和需求出发。谈及在当今社会大分工、大融合的时代,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公共价值的实现该如何抉择,张海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如他在面对无数设计困境时选择的那样:以人为本,强调人间烟火,与公众共情,做百姓看得见的设计,为乡村、为社区,乃至为基层的人民创造更多的价值。




城市微更新的必然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海作为代表性城市,其人口从1100万增长到2500万,人均居住面积却从4.5平方米上升至37.4平方米。在居家生活方面,上海的城市和建筑体现出对宜居性与闲适性和精致生活的追求。


图片

图片


“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如何在高密度的环境下建设美好的家园?”张海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2023年,张海翱作为第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执行策展人,以“更新·共生”为策展主题,聚焦在“更新中追求宜居性”。事实上,他对于“城市微更新”的研究早已开始。


如何更好地将设计与生活结合,契合当下人们的建筑生存空间模式,唤醒邻里空间和人们的公共生活?张海翱团队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微更新改造”,并提炼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城市微更新设计和实践方法论: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原主人的行为习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场景和模式;第二,社区精神的回归,即注重“人”的乡愁的回归,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空间尺度,逐步进行微更新;第三,营造一种恰如其分的日常性,让居民回归到日常的感觉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去,而非刻意地营造;第四,通过规划和运营的手段,实现空间的自我生长;第五,强调在地性,用当地的材料、感觉、情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空间的使用;第六,艺术性的营造,不管是社区改造还是乡村改造,都可以引入艺术家、艺术装置、艺术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其具有一定艺术性。


图片


艺术装置作为城市微更新中常用的手段,被张海翱用到了诸多项目中。其中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浦江之镜”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是为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展览场馆设计的公共空间艺术装置,半透明的膜结构、脚手架,结合声光电VR展示,利用大量镜面反射江面和周边的外滩景色,在镜面正中间的三角形切口内部镶嵌钻石般的镜面斜切面,形成多面反射和折射效果,犹如人类的“未来之眼”,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图片

图片

浦江之镜




改造的核心问题

是思想的转变


面对愚园路这样的历史性街区改造,张海翱团队同样采用了艺术装置。他参与设计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坐落于1088弄“愚园路公共市集”内的二层,醒目的彩虹长廊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装置艺术。“彩色有一种诗意的日常,它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和造价,就能够让人们快速进入一种美好的想象中。”


图片


图片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


张海翱提出“城市针灸”理论,指的是通过对城市特定空间的小尺度干涉,使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带动更大城市区域的激活和更新。而后“城市针灸”理论被逐渐引入乡村空间的更新实践中。


图片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


“针灸式”改造的核心思想是在长时间的改造过程中,对空间进行温和渐进式的改造。重点放在不破坏乡村的肌理状态,利用在地性,将改造周期控制在3年至10年之内。因而在他看来,针灸式微更新改造的核心问题不是设计问题和政策问题,而是思想转变的问题。


2017年,张海翱参加了一档电视节目《漂亮的房子》,在45天内针对河北的木兰围场进行改造,这是国家级的特级贫困县。最后该项目的设计方案“草原之家”以传统蒙古包为灵感来源,由两个蒙古包咬合而成,多个书架形成向心的室内空间,成为草原孩子们的图书馆,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地性的实践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图片

图片

“漂亮的房子”木兰围场草原之家


在夏木塘竹莲之家的项目上,张海翱表示没有那么顺利。夏木塘负责人的关注点是该建筑是否可以带来商业价值,以产业带动旅游发展等诸多现实性的问题。但张海翱认为:“乡村问题,千村千面。不是所有的村庄都可以通过产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最终团队采用微更新 + 新建的双重策略,用当地的竹材料建造了夏木塘竹莲之家,实现了对原有建筑的微观改造,也解决了乡村留守儿童的活动看书问题。


图片

图片

夏木塘竹莲之家,江西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张海翱认为城市针灸式微更新和乡村针灸式微更新的区别在于政策和人的方面,设计层面的因素较少。目前来看,城市民众对于设计的包容和理解度更高,尤其是对一些更具突破性的公众设计包容度更高。公众参与方面,由于城市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利益相关方,各方的诉求又各不相同,而社区营造一直都是城市更新中相对柔性的介入方式。其中设计师更应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介于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起到黏合剂、缓冲带的作用。“无论是城市针灸式微更新还是乡村针灸式微更新,核心问题都是要回归到人间设计。”张海翱说,“这就需要设计师和政府共同努力,得到老百姓广泛地理解和支持,这才是最终目的。”


图片

图片

集装箱之家,上海


就如同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的敬老院改造项目,在多方利益与需求的博弈下,沟通成本显然远大于设计成本。从最开始老人排斥沟通交流,到最后获得到老人的认可,张海翱和团队凭借百折不挠的勇气,在经历9次停工,历时一年之后完成了该项目的改造。


图片

“城事设计节”敬老社区

图片

敬老邨7号楼改造


团队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如引入不同颜色的穿孔鱼鳞网将墙壁包裹,让温暖的灯光将暗处点亮,针对老人的行动特点增设栏杆扶手,老邻居们可以在天台创造的邻里交往空间里晾晒衣被、聊天等方式切实地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老人对建筑设计的看法产生了改变。“当看到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不是说明我们的水平提高了,而是中国全民的思想和意识提高了。”张海翱说。





内容策划 / 李伊荣

撰文 / 芳菲

新媒体执行 / SARA

图片 / 设计师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