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用建筑师的视角画一座城
李涵的身份很多元,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时也是艺术家、设计师和策展人。无论在哪个领域,“城市”一直是李涵探究和进行创作表达的重要对象。李涵是如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见证着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用多样化的作品描绘容易被人忽略的城市日常。
李涵,绘造社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脏街、胡同、老旧小区,这些都是让李涵着迷的城市真实角落。它们经常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却在李涵的绘画作品中成为鲜活的视觉奇观。作为创作者,李涵曾受邀参加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其作品被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与此同时,他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法又始终带有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多年来,李涵坚持用建筑领域中“轴测图”的方式来绘制城市,丰富饱和的图像元素如同复杂的迷宫,使观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打量一座城。
李涵说:“尽管建造毫无疑问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但我们也不应忘记柯布西耶对立体派绘画终身不渝的实践,还有更遥远的,皮拉内西在蚀刻画上对罗马建筑的艺术呈现。”从建筑到艺术与设计,李涵认为建筑学里始终有一部分是更偏向艺术的。他补充道:“欧美社会已经过了大规模建造期,他们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建筑师实际从事的工作是偏展览或艺术方面。在过去的20年,中国一直处于城市急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建造建筑物本身非常强调。但是我觉得早晚会迎来一个阶段——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进入到偏展览、偏艺术的创作状态中。”
《多宝阁》
是为釜山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创作的在场绘图装置
做一点儿城市观察
2023年9月到12月,李涵和妻子胡妍带领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的十名学生共同创作的《一点儿雪城》在纽约州雪城、由贝聿铭设计的伊弗森美术馆展出。当时,李涵在雪城大学做访问学者,对当地的民居特别感兴趣。他注意到,雪城的城市建筑密度非常低,市中心的范围很小,郊区则蔓延开来,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独栋房屋。他回忆道:“每家每户、每个房子都不同,它们变来变去,不像很多大城市的高楼只有那么几种固定样式。但仔细探究,又能总结出一些不同的风格。这给了我极大的新鲜感。” 于是,李涵带领雪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开展了一期工作坊,用模型与长卷画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雪城的观察和记录。在中国,李涵也常常指导建筑系的学生们进行更广泛的艺术实践。他总对学生们说:“不要太考虑什么是建筑设计,什么是城市研究,什么是艺术创作。重要的是发挥创造力,拿出日常搜集资料做研究的劲头,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作品。”
由绘造社创始人李涵和胡妍与雪城大学建筑学院的十名学生
共同创作的《一点儿雪城》,
于2023年在美国纽约州雪城 ,
由贝聿铭设计的伊弗森美术馆展出
实际上,《一点儿雪城》是李涵此前的绘本《一点儿北京》的某种延续。2013年出版的《一点儿北京》,是李涵绘制城市的首部作品。书中描绘了北京特别有趣和时髦的三个地方:三里屯、798和南锣鼓巷。李涵通过全景式的大轴测图,展现了三个地区的总体城市风貌。丰富饱和的图像元素,如同复杂的迷宫,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打量这座曾经熟悉的城市。其后,李涵又推出了《一点儿北京·大栅栏》分册,通过采访和记录10个该地区有关城市更新、胡同改造的案例,呈现出胡同生活的美好和诗意,同时又呼吁大家正视其中的艰难和无奈。
《一点儿北京 》,作者是李涵、胡妍。
绘制的三维地图,复杂如同迷宫
从《一点儿北京》开始,李涵总结践行着属于自己的“路上观察学”。“路上观察学”大体上是指一个人在街头,单纯地用好奇和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街上发生的一切。比如西直门频繁被上班族吐槽的复杂换乘系统,三里屯“脏街”众生相和当时正在上演的拆迁行动,以及798园区内纵横交错的道路织成的当代中国艺术的缩影。除了北京和雪城,李涵的“一点儿”系列还在延续。他希望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能够在当地做一点儿城市观察,并把这种观察用艺术创作来呈现,是记录,也是思考过程的再现。
奇观视角与真实日常
在李涵的作品中,充溢着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但作品本身又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性和奇观感,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这种观赏体验从何而来?李涵解释,这可能与他习惯使用的建筑师式的绘图方式有关。传统绘画技法中的透视近大远小,模拟人眼中的世界。但李涵使用的轴测图绘制方式则是数字概念的,用平行的投影线把物体的高度或深度表达出来。“它和人眼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眼睛有透视功能,你看一个远处的建筑,建筑就变得很小,但那个建筑实际上是很大的。轴测图始终保持真实尺寸,十米高的楼就是十米高,一米高的桌子就是一米高,我把它们画在一起,不管楼离多远、桌子离多近,该多大就是多大。这里边就有一个悖论,其实我们人眼平常看到的东西是假的,而我们认为是真的;轴测图更接近真实尺寸,看上去却有点假。”
在作品《脏街42号楼的轮回》中,李涵通过4张建筑轴测图,表现了北京一幢居民楼过去十年的发展变化。42号楼是位于北京非常著名和时髦的三里屯商业区的一幢6层楼,它所在的街之所以被称为“脏街”,一部分是因为周边不尽如人意的市容环境,另一部分是因为在这幢楼里多年来孕育出活跃的亚文化活动。第一张图是2008年的42号楼,这一年,三里屯极为时髦的商场太古里开张。这幢楼正好位于太古里南区和北区的中间,开始向商业化转变。第二张图是2016年夏天的42号楼,当时,它的商业设施已经向高楼层蔓延,甚至有一家发廊开到了顶层。整幢楼像一个不夜城,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各色小店、各种夜生活人间百态存活于其间。第三张图则描绘了2017年有关42号楼的集中整治和拆迁,42号楼恢复成了原始居民楼的样子,也同时存在着小商人坚持营业的戏剧性张力。第四张画表现的则是8个月后,改造完成的新42号楼。它拥有了新的花坛、新的门窗,已经跟“脏”没有任何关系了。
李涵为重庆悦来美术馆创作的
在场装置作品《1/4 重庆楼房的 1/4》
像这样,李涵的作品充满了一种蔓延在时间轴上的叙事性。三里屯脏街的变迁轮回,成为李涵对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记录。“当时间的维度叠加以后,这栋楼经历了发展、高潮、被彻底拆掉,又恢复重生的一整个过程,你会觉得这个过程有一种宿命感,它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有关城市发展的隐喻。”
记录的过程本身也是故事。李涵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发现了一个面馆,它没有正门,人们需要走到单元门里去找。一进到店里,发现其实它是个两居室,住宅里的厨房成了后厨,门厅用来存放面粉和调料,客厅和阳台边上都放了几张桌子,客人在面馆里吃饭,就好像在家里吃饭似的。这种感觉挺有意思,我们就把它画进书里。后来店主看到出版后的图书,还刻意联系我们,给了一张VIP卡,说终身免费吃面。但后来,楼拆了,面馆搬到了商场里,少了当初的趣味和意境。”
当下的建筑与艺术创作
李涵说:“在建筑学里,始终有一部分是更偏向艺术的,我一直关注这个趋势。我从一开始就决定用建筑图和模型来表现城市中的发现,最初是纯粹的记录,后来变成拼贴组合,利用不同的城市发现组合成一张更大的城市的区域,到最后可能会再推演,往更极致的方向进行某种设想。好像大家会觉得我做的跟实际的建造越来越远,更多的是参加一些展览,或者是描绘城市全景的壁画。对我来说,这些是公共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好,它更像是某种艺术媒介,能够引发创作者和观者的双向思考。”
2023年,李涵受爱马仕邀请为上海“爱马仕之家”打造了一组名为“仕物别景”的夏季橱窗。橱窗中,李涵把日常生活的多样物件作为城市生活的基础性符号,对城市中的寻常事物展开艺术重构,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色彩与景别调度,挖掘平凡物件在都市生活中的多重意义,引领观者转换视角,再次审视身边的一切。
2023年,
李涵为上海“爱马仕之家”打造的
“仕物别景”夏季橱窗
作为当季橱窗内涵与意蕴的丰富延展,李涵还举办了“生活模型”艺术展。其中,模型作品《龙剧院》呈现出极强的故事性和戏剧张力。彩色盘龙盘踞在城市间的立体停车场内,看似荒诞,却有原型。李涵说,在重庆真有这么一个停车场,里面藏了一家川剧院。“当时是朋友跟我讲的,说当地有个小龙王庙,庙边有个不起眼的停车场,有家川剧院租不起房子,就租了停车场底层的小空间。停车场旁有条水沟,到了雨季,大雨有时会淹没停车场。我们就想象,水淹了停车场,水底会是个什么世界。停车场旁有个小的龙王庙,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海底龙宫。”李涵写了个故事脚本,一个小巧的中式拱桥连接了停车场和龙剧院,扶摇直上的巨龙摇身一变成了盘旋的停车场车道,介于日常和超现实的未来建筑拨动着“日常惊奇”的微妙开关。
上海“爱马仕之家” 举办了“生活模型”李涵个人艺术展,
这件作品名为 《龙剧院》
最近,李涵在着手名为“就在路边”的新展,探讨城市移动建筑的存在与意义。李涵说:“移动建筑之前就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的概念,但通常都是讲怎么让一个建筑动起来,把它挪到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投入使用。但我认为,城市中流动的三轮车、电动车,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移动的城市建筑。比如我们常见的早餐车、可以推着走的小吃摊。我发现,这些小型的动,恰恰是不想动。小商贩们想要一个固定的城市空间,但如果他们真的用一个建筑来固定了,又会面临拆除的风险。如果用可移动的车摆在那儿,反而能够占有这个空间。所以移动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不动。”这种思考带给李涵很大启发,他用一种半虚构半写实的方式绘制了一组城市连环画,讲述这些分布在城市中的“不想动的可移动之物”。
2023.09.16-12.31,
李涵的 “就在路边”新展在成都市玉林颂设计空间举行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李涵关注脆弱的城市空间和一些极容易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消解掉的东西。在聊天时,我们向李涵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当下的建筑师以及艺术创作者是否带有某种“社会使命”?如今的建筑师如何通过建筑设计为城市和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影响?而艺术创作又如何记录与表达当下这个时代?李涵想了想,坦言说,这些说法都过于宏大了。他说:“我只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够得着、拿得住的作品。至于这些东西能产生多大影响,并不是在创作时要考虑的。” 人们的困扰通常来自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在艺术家创作的一刹那间,他所思考的,或许仅仅是把手头的小事做好。
出品人:邢丽
监制:Lenny
内容策划:周樱
撰文:Koma
新媒体视觉:Andrew
新媒体执行:Shuzhen
图片:李涵提供
ReviewMore
关
注
我
们
长按识别 / 搜索关注
官方公众号搜索
时尚甄选(ID:RobbReport_CN)
罗博之选(ID:RobbReport__Trends)
官方微博搜索
时尚甄选RobbReportLifestyle、罗博之选
官方视频号搜索
时尚甄选、罗博之选